宋宵因從吃到用了解酶——研究發現了古細菌產乙烯和甲烷的關鍵類酶系統
發布時間:2023-07-23 瀏覽次數:760次
宋宵因從吃到用了解酶——研究發現了古細菌產乙烯和甲烷的關鍵類酶系統
眾所周知,古細菌是產沼氣的主要菌種,過去人們不清楚古細菌合成乙烯和甲烷是通過什么系統實現的。近日,一項發表在《科學》雜志上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這一過程的關鍵角色——一種名為類氮酶的酶類系統。
這一途徑存在于許多物種中,它使用一種不同于已知固氮酶和固氮樣還原酶的類氮還原酶,具體作用是破壞C-S鍵,以減少普遍存在的和可感知的揮發性有機硫化合物,如二甲基硫化物和(2—甲基硫)乙醇。釋放出的甲硫醇作為直接的蛋氨酸的前兆,乙烯或甲烷釋放到環境中。
甲硫氨酸是一種含硫的氨基酸,在生物體內的作用至關重要,是蛋白質合成的基礎。乙烯是一種植物激素,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調節作用。甲烷則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,同時也在微生物的能量代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過去,我們只知道這些化合物是在生物體內由酶催化形成的,但具體的催化機制一直不清楚。這項研究通過實驗證據,證明了類氮酶系統能夠催化這些化合物的高效合成。
類氮酶系統是一種能夠將氮氣轉化為氮化合物的高效酶類。在這個過程中,類氮酶系統中的鐵蛋白能夠選擇性地結合氮氣,并將其轉化為氮化合物。這個過程所需的能量非常少,遠低于通過化學方法轉化氮氣的能量需求。
研究團隊通過基因測序和蛋白質組學分析,找到了類氮酶系統中的關鍵元件。通過突變實驗,他們發現這些關鍵元件的突變會顯著降低類氮酶系統的催化效率。這為進一步優化類氮酶系統的催化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。
這個發現也為化學工業提供了一種新的類酶系統。通過類氮酶系統,我們可以高效地生產出甲硫氨酸、乙烯和甲烷,這在人工合成有機物領域具有重大意義。如果該類氮酶系統能大規模商業化生產應用,將會給生物天然氣領域帶來革命性的突破。
總之,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類氮酶系統在生物合成甲硫氨酸、乙烯和甲烷中的作用,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理解氮元素代謝的方式。同時,也為未來的化學工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在未來的研究中,我們期待看到類氮酶系統在更多領域的應用,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驚喜。
參考文獻:
[1] Smith, Dayna R., et al. "A nitrogenase-like enzyme system catalyzes methionine, ethylene, and methane biogenesis." Science, vol. 369, no. 6500, 2020, pp. 1094-1098.
眾所周知,古細菌是產沼氣的主要菌種,過去人們不清楚古細菌合成乙烯和甲烷是通過什么系統實現的。近日,一項發表在《科學》雜志上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這一過程的關鍵角色——一種名為類氮酶的酶類系統。
這一途徑存在于許多物種中,它使用一種不同于已知固氮酶和固氮樣還原酶的類氮還原酶,具體作用是破壞C-S鍵,以減少普遍存在的和可感知的揮發性有機硫化合物,如二甲基硫化物和(2—甲基硫)乙醇。釋放出的甲硫醇作為直接的蛋氨酸的前兆,乙烯或甲烷釋放到環境中。
甲硫氨酸是一種含硫的氨基酸,在生物體內的作用至關重要,是蛋白質合成的基礎。乙烯是一種植物激素,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調節作用。甲烷則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,同時也在微生物的能量代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過去,我們只知道這些化合物是在生物體內由酶催化形成的,但具體的催化機制一直不清楚。這項研究通過實驗證據,證明了類氮酶系統能夠催化這些化合物的高效合成。
類氮酶系統是一種能夠將氮氣轉化為氮化合物的高效酶類。在這個過程中,類氮酶系統中的鐵蛋白能夠選擇性地結合氮氣,并將其轉化為氮化合物。這個過程所需的能量非常少,遠低于通過化學方法轉化氮氣的能量需求。
研究團隊通過基因測序和蛋白質組學分析,找到了類氮酶系統中的關鍵元件。通過突變實驗,他們發現這些關鍵元件的突變會顯著降低類氮酶系統的催化效率。這為進一步優化類氮酶系統的催化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。
這個發現也為化學工業提供了一種新的類酶系統。通過類氮酶系統,我們可以高效地生產出甲硫氨酸、乙烯和甲烷,這在人工合成有機物領域具有重大意義。如果該類氮酶系統能大規模商業化生產應用,將會給生物天然氣領域帶來革命性的突破。
總之,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類氮酶系統在生物合成甲硫氨酸、乙烯和甲烷中的作用,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理解氮元素代謝的方式。同時,也為未來的化學工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在未來的研究中,我們期待看到類氮酶系統在更多領域的應用,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驚喜。
參考文獻:
[1] Smith, Dayna R., et al. "A nitrogenase-like enzyme system catalyzes methionine, ethylene, and methane biogenesis." Science, vol. 369, no. 6500, 2020, pp. 1094-1098.